北醫附醫 體重管理中心、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高永達
肥胖不僅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遍問題,還與許多嚴重的健康問題相關,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。心臟如果失去功能,就會萬事不能,一起來了解一下。
心臟科門診的肥胖病人比例大約有三成,如何評估肥胖?
肥胖的個案如果有血壓高,控制不好,可以掛心臟內科門診評估治療。不過提醒大家,美國醫學會日前採行新政策,鼓勵醫師不要只靠BMI(身體質量指數)判斷體重與健康。根據新政策,除了BMI之外,同時可以了解病患內臟脂肪(visceral fat)、身體肥胖指數(BAI)、脂肪比例、骨頭與肌肉狀況、基因與新陳代謝等條件,包括血糖、甲狀腺檢查結果是否正常等。因為有著許多肌肉、極少脂肪的人,計算得出的身體質量指數可能與患有肥胖症的人一樣。BMI計算公式源自非西班牙語裔的白人世代,不見得適合套用於廣大群眾身上。
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
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學會發表的聲明指出,肥胖導致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產生,如:血脂異常、第二型糖尿病、高血壓等。肥胖本身也可以獨立於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,而直接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,特別是腰圍的增加(abdominal obesity),被視為是獨立於BMI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。另外,因為肥胖的原因或因為肥胖而早期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等共病症,會進一步導致運動不易,無法增進身體健康。
肥胖有關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?肥胖的人比較容易中風?
血脂異常、第二型糖尿病、高血壓等都是與肥胖相關的心血管疾病。如果因肥胖而出現了睡眠障礙如:睡眠呼吸中止症,也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,它與心律不整如心房震顫,以及心臟衰竭的產生也有關連,這些也都是與肥胖有關的心血管疾病。而以上種種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與合併症,也都是造成中風的好發原因。肥胖本身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上升,特別是中風死亡。
肥胖的病患常不知道到自己有高血壓,或怕吃藥就會吃一輩子,這真的嗎?
根據2022年5月6日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高血壓學會聯合發表的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,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收縮壓130毫米汞柱以上,或是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。血壓值愈高,產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就愈高。若經過生活飲身習慣的調控,卻仍無法達到理想的血壓控制,就建議藥物治療。如果使用穩定的藥物治療而達到良好的血壓控制,就能下降心血管疾病產生的機會。然而,在該使用藥物控制血壓的時候倘若沒有妥善控制,而提早產生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,如:中風、心肌梗塞、主動脈剝離等甚或死亡,屆時想要再開始吃藥,可能就來不及了。